January 30, 2016

投身科技界──社科或人文學科可能忽略的就業機會

小弟本科主修社會學。剛入學時,我本來有考慮副修哲學,不過因為太懶惰,後來還是放棄了。

如你所料,這種學科配搭,在職業導向的香港社會是很難找到「好工作」。身邊的同系同學,畢業後多從事教育,社福或傳媒的工作,但小弟想作其他嘗試(其實只是求職不成功)。畢業後幾經波折,小弟幸運地到一間科技公司裡打工,即使我一行 code 也不懂得寫。

托賴,打滾了接近兩年,至今我仍未被炒魷,工作尚算愉快。

而那邊廂,我的同學雖然工作穩定,卻常對行業的前景感到憂慮。他們當中不乏令我佩服的厲害人物,但是時下的行業環境,經濟結構以至社會氣氛,也不對這類「在地型」工種有利(可參考呂大樂有關香港中產階級的研究)。面對改變社會的空間縮窄,就業環境日漸嚴苛,他們花最多精力做的,卻是消極的「守業」,例如半被逼的去讀碩士。

適逢畢業將至的 Photo Day 季節,我想人力資源顧問上身,與讀社科或人文學科的學弟學妹們分享一個他們可能從未想像過的就業可能 — 做 Tech。

Software is eating the world

以上一句,出自於 Netscape 創辦人 Marc Andreessen。「軟件吃掉世界」的說法是,軟件對世界的影嚮力日漸增長。越來越多行業,會因為科技創新而被顛覆本來的遊戲規則。

今時今日,很難想像有人會是主要透過電話通話聯誼,或全靠讀雜誌來找美食。讀 Facebook 八卦朋友概況,出街食飯查 Openrice,已經是我們日常的生活。即使感覺傳統的行業如運輸業,現在已被 GoGoVan 或 Uber 所改變業界環境。

回望社科和人文學科畢業生多數投職的行業,例如新聞、教育、社會福利甚至社會行動,科技創新亦帶來新的局面。

好比說新聞界,英國有一位十七歲青年創辦 Summly(已被 Yahoo 收購),運用語言學配合電腦算式運算技術,將新聞內容撮寫成易讀的短文。MOOC 平台的出現令知識的學習更為開放。亦有公司研發教育遊戲化軟件,希望打破課室慣常沉悶的氣候。Change.org 以透過網上聯署的形式,聚集改變社會的力量。 更有公民組織,例如 Code4HK,直接用編程去參與社會議題的討論。

所以,投身科技界的意思,並不代表要遠離你所讀的大學主修科。甚至,可能是透過把握科技,去改變自己的老本行。

科技需要人性

社科或人文學科常被歸類為文科,看似與理科色彩濃厚的科技界格格不入。但我覺得,科技界並不排斥社科人文學生,甚至歡迎他們。主要的原因是,科技需要人性。

工程師的優勢在於解決問題的能力。但發現問題、理解他人和溝通能力,卻不是他們的強項。所以,科技公司容易遇到的問題,是開發出一些他們自己才懂得用的產品。

而社會科學和人文學科知識,正正是理解人類和社會行為的學問結晶。我們可以輕鬆點評社會中不同群體的需要,以及某政策或某種服務可能做成的影響;我們可以走進田野,透徹地觀察人類行為背後的動機;我們可以探究數據,分析不同因素的統計關聯;我們讀過的羅蘭·巴特(如果你竟然有),看過的小說文學電影,全都使你對人性有深刻的理解。

這些知識有助你在科技界參與用戶體驗(User Experience)、行銷(Marketing)、客戶服務(Customer Success),甚至產品管理(Product Management)的工作。

有些知名科技企業家也是人文學科出身的。例如 LinkedIn 創辦人 Reid Hoffman,便是劍橋大學哲學系碩士綴學生。

甚麼類型的社科人文學生適合做Tech?

不過,的而且確,並不是所有社科人文學生也適合做 Tech。當然,你需要具備良好的語言技巧,分析能力等素質。但除此以外,我歸納出一些個性特質,會令一個社科人文學生適合入行。如果你符合下列各項特質的話,你或許可以考慮入行。

Technology Optimist

第一項特質最重要,屬哲學性層面的,是你對科技的看法。對世界或主流社會持批判態度,是社會科學或人文學科學生的常態。但做一門工作,做得愉快,還是要相信這份工作背後的價值。

要做 Tech,你必先相信 Tech。你可能讀過 Sherry Turkle 的 Alone Together,或看過電影 Her,明白科技使人際關係變得更為複雜。但在批判視角的背後,你還是對科技的前景感到樂觀。

電影 Intersteller 其中的一個橋段是個好例子。你是比較像那位認為登陸月球是冷戰時代意識形態技倆,我們還是好好保育地球的中學老師,還是那個寧願孤注一擲去移居太空的航空員?

Tech-Savvy

在科技界工作,你可以不懂得編程,但你需要很容易適應使用新科技和配合的工作模式。你會不會很容易摸索到一個新軟件的功能和用法?你是否曾經「猜」到一些電腦程式的運作方式,從而懂得走一些捷徑?在學期間,你是否那位替同學解決軟件奇難雜症的好人?如果答案全是對的話,你應該屬於 Tech-savvy 一群。

有些機構會嘗試用別的方法試驗你是否 Tech-savvy。例如某間位於馬料水的大學,會製作測驗評核學生的 IT 技能,甚至以通過測試為符合畢業條件之一。不過,據本人經驗,你可以完全忽略該測驗公布的結果。

Doer

社科人文出身的其中一個弱點,是實踐能力較弱。

你可以滔滔不絕地談論福柯在其論著《癲狂與文明》從後現代理論視角批判理性化的權力機制如何對我們的身體進行潛隱而無意識的規訓,但說到底,你還是要捲起袖子工作。

科技界多以工程師文化為主導,崇尚解決實際的問題。所以,除了你的洞察力和奇異想像之外,你必須有高度的實踐能力,和 make it happen。若果你可以 hacky 地提出解決一些門面問題的方法,甚至會得到工程師的讚賞。

如何入行

除了主流的招聘渠道以外,你也可以考慮多逛一些本地科技公司的網站,留意招聘資訊或管理層動向。

如果你希望加入初創網企的話,你可以瀏覽 Startup 的社群網站,例如 Angel ListStartbase。這類公司求才若渴(不過對應徵者有高度期望),所以通常也歡迎招聘查詢。小弟工作的公司,也歡迎有興趣而適合的朋友加盟

多做功課,對入行會有一定幫助。我建議由閱讀 TechCrunch 瞭解新知開始。

擺脫學科定型

社會學以打破迷思為學科精神。但讀社會學,以至社科人文的學生,卻易拘泥於自己的學科視野,而不敢踏出一步嘗試其他職業的可能性。

為什麼一定要在 NGO 或公營機構工作,才叫作改變社會呢?為什麼我們只去吸收與自己主修科相關的課本知識(較準確的說法是投影片知識),而不跨越學科分野涉獵更多(例如讀一門物理學入門),從而知悉更多的職業可能?這是我在科技界工作兩年後的反思。

世界很大。

延伸閱讀

How to “Get into Tech” If You’re Not an Obvious Fit
Karen Wickre,文科(美國研究)出身,在科技界工作近三十年,現職於Twitter編輯總監,分享人文學科的學生如何可以入行。

No items found.